過去,高新區陳家莊村魚塘是一個臭水坑,經過改造,如今這里變成了風景優美、適宜垂釣的魚塘。
近日,高新區陳家莊村千米葡萄長廊,村民正在給成熟的葡萄剪枝,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在唐山高新區,盛夏的鄉村宛若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千畝草坪如鋪展開來的綠毯,紫紅色的葡萄長廊為街道抹上了“腮紅”,碧波浩渺的河塘,青磚黛瓦的民居,鄉親們真誠幸福的笑臉……這幅詩畫田園般的美麗畫卷,映射出高新區鄉村不斷續寫的小康故事。
近年來,高新區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傳統農業到特色產業,從舊路坑塘到美麗鄉村,從生活貧困到富裕美滿……在全力推進城市轉型的同時,高新區的鄉村振興之路走得蹄疾步穩。
興產業,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農村實現小康,重要前提是產業興旺。近年來,高新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拓寬增收渠道,當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驕陽似火,高新區詹官屯村通發草坪苗木種植基地里郁郁蒼蒼,生氣勃勃。植被夾雜著泥土的清香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基地里一個個忙碌的身影。
“過去除草,現在種草,如今這片片草坪,不但美了田野,還鼓了腰包!”草坪苗木基地負責人趙春麗一邊忙碌一邊興奮地說。
“搞傳統種植業掙錢不易。過去,村里的地很多都是粗放經營,甚至荒著,種一茬玉米也就掙個二三百塊錢,年輕人不樂意干。”趙春麗表示,種植草坪與種植傳統農作物相比,風險小,收益大。草坪不但可用于公園綠化、道路兩側綠化、居民小區綠化等,還可以凈化空氣、吸附灰塵、涵養水源,生態效益顯著。
在高新區的謀劃下,2019年起,詹官屯村開始大力發展草坪種植。短短一年多時間,草坪種植面積近千畝,畝均效益達6000元左右,還帶動了本村200余名農民增收致富。
距詹官屯村20余公里的高莊子村,不少農戶的圍欄中都飼養著毛色光亮的奶牛。養牛,在高新區也是個“牛”產業。
“以前養牛是為了犁地干活,可現在耕地都是機械化,養牛是為了產奶。”高莊子村的養牛大戶韓建談起奶牛養殖頭頭是道。
目前,高新區已成為唐山市奶業高質量發展的代表。轄區內的4個奶牛養殖場在全市率先實現了牧場化養殖。作為蒙牛、伊利等品牌的重要奶源地,這里的奶牛繁育全部采用優質性控凍精進行品種改良,全區奶牛平均單產9.3噸。
為了進一步壯大村集體收入,近年來,高新區立足城郊優勢,引導農民拓展農產品加工鏈條,積極探索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融合的模式,努力打造周末游“高新品牌”。比如,今年老莊子鎮陳家莊村在主街鋪設1100米的葡萄長廊,栽植葡萄6個品種4000余棵,預計可為村集體創收6萬余元。除了葡萄,其他鄉村還培植了櫻桃、草莓、麒麟瓜、山藥和紅薯等四季瓜果山貨。一顆顆“致富果”讓老鄉們念上了“致富經”,今年,全區僅農旅產業收入就達520多萬元。
提顏值,好風景帶來好光景
走進姚家莊村,平坦的水泥路像順滑的絲帶一樣環繞著村落。路邊株株國槐蔥綠,院落前叢叢月季嬌艷。“要不是歲數大了,真想繞著村莊跑幾圈!”68歲的老村支書佟雙印踱出家門,在路上溜達,腳步也輕快了許多。
姚家莊村共有31條街,過去道路狹窄,坑洼不平,每逢雨天,泥濘不堪。2019年,在高新區的統籌規劃下,該村投入240多萬元,對全村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和美化。“現在閑時出來遛遛,賞賞家門口的美景,真是享受!”村民張景江難掩心中的喜悅。
順著村道向東,不遠便是詹官屯村。平坦小道曲徑通幽,村中荷塘碧綠、荷花飄香,一派水清岸綠、蟬鳴蛙叫的宜人景象。誰能想到,不久前這里還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
“這里原是個近3萬立方米的納污坑塘。今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坑塘先后進行了垃圾清除、平整夯實、護坡加固、護坡綠化、雨污處理和防滲漏改造,周邊還安裝了健身器材,建起了村民活動廣場。如今這里已成為我們村的一道亮麗風景。”詹官屯村村支書魯剛偉如數家珍地介紹說。
其實詹官屯村只是高新區河塘溝渠治理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高新區以推進“十百千”工程為契機,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清理河塘溝渠,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小游園,打造景觀景點,實現一塘兩效。
借鄉村振興東風,依托自身優勢,近年來,高新區突出區域特色,以“潔序美”為標準,深入實施村莊清潔、廁所改造、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等專項行動,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如今,在高新區,鄉道變綠道,坑塘變游園,農區變景區,鄉村“顏值氣質”大幅提升,靚麗的小村莊讓百姓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扶真貧,一戶一策干勁足
“啾啾啾……別搶,都有份兒!”還沒走進院子,就聽見梁各莊村村民張雪蓮喂雞的吆喝聲。養雞不僅成為她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更為她點亮了脫貧增收的明燈。
張雪蓮一家原是高新區慶北辦事處的貧困戶。10年前,丈夫杜全生被意外燒傷,評為肢體一級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張雪蓮平日不但要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還要供孩子上學,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
2017年,張雪蓮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他們就得以在就業、教育、醫療等各方面享受國家的扶貧政策。日益改善的還有張雪蓮一家的生活質量。
“得感謝國家的扶貧政策和區里的扶貧干部,這50只小雞苗是幫扶責任人幫我家買的,他還介紹我參加各類種養技術和創業培訓。等雞產蛋后,他會幫我謀劃怎樣銷售賺錢。”說到這兒,張雪蓮滿是感激。村里考慮她的身體狀況,還給她安排了扶貧專崗。現在,她不僅有了工作,還有了副業,再加上低保和產業分紅,一個月能收入2300多元。
真扶貧、扶真貧,需要苦干,更要巧干。高新區結合困難群體身體狀況、貧困程度、能否適崗等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幫扶服務,著力抓好抓實就業扶貧和產業幫扶,讓貧困戶通過自己的勞動收獲自信和尊重,達到了“扶貧”與“服貧”、“脫貧”與“解困”的有效統一。2019年,全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整體脫貧。
在此基礎上,高新區因人制宜,積極開發、設置扶貧專崗和公益崗位,全區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動態就業率達到了100%。對難以實現就業的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由政府購買輔助性公益專崗幫扶就業。
產業幫扶政策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今年以來,高新區采用“產業資金入股+委托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戶每月分紅”的模式,對全區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產業幫扶。截至目前,每戶的產業扶貧資金增加了2.9萬余元,每戶投入資金累計達到6.8萬余元,貧困戶月收益達到520元。
倡文明,促農居變雅居
“奉公守法、愛國敬業、奮發進取……無愧于國,無愧于民”“愛家國揚正氣,講奉獻行善舉,崇謙和遵儀禮,倡明德思進取”……走進老莊子鎮新村,筆者立刻被村口文化石碑上的家訓家規吸引。日前,老莊子鎮正在開展“好家規好家訓”征集評選活動,在家譜村史、牌匾楹聯、經典家訓中尋找一批體現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貼近生活實際的家訓家規,并在各村顯著位置展出,以弘揚家文化,涵育家國情。
如今,深入高新區鄉村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許多新穎別致的“文化墻”,墻上不僅書寫著黨的建設、鄉村振興、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還通過一幅幅精心繪制的圖畫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面貌。這些“會說話的墻”,成了播撒文化“種子”、育“實”鄉村文明的載體,增強了村民的認同感、歸屬感,激發了熱愛家庭、奉獻家鄉和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近年來,高新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鄉村文明風尚提升、文化陣地建設為重點,聚焦本地農村實際,充分考慮當地文化傳統、群眾習慣和接受程度,既不簡單命令,也不搞“一刀切”。同時,聚焦群眾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增強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成為文明鄉風的樹立者、維護者和受益者,持續培育、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讓農居變雅居。
“如今,不少城里人周末都想來咱鄉下遛遛,沒想到咱農民也會過上讓城里人羨慕的生活!”陳家莊村支書張志軍驕傲地表示,未來村里還要打造農家特色美食小吃一條街和綜合產業發展園區。
“讓鄉村美起來,讓鄉親們富起來,是高新區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未來,鄉親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龐秋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