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區、管控區和防范區到底有什么區別?各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定義不同
1、封控(閉)區:主要是劃定的中、高風險區及陽性病例的發現點、居住點、工作點、活動點及周邊區域。
2、管控區:主要是陽性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及共同暴露高風險人群的居住點、工作點、活動點及周邊區域。
3、防范區:指封閉區、管控區以外可能暴露的重點人群的活動區域。以三區的劃分,形成差別化的圈層管理。
二、管控措施不同
1、封控(閉)區:封控區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嚴格落實居家隔離措施,安排24小時巡邏值守,防止人員外出流動,做到足不出戶、車不出區,所需生活物資送貨上門。對因就醫等確需外出人員,須經社區出具證明并做好審核登記,安排專人專車,全程做好個人防護,實行閉環管理。封控區全體人員每天進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
2、管控區: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等防控措施。管控區原則上居家(參加統一核酸篩查除外),每戶每2天可安排1人在嚴格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劃區域、分時段、限人員到社區指定地點購買生活物資。對因就醫等確需外出的人員,由社區出具證明并做好審核登記。所有出入人員落實查證、驗碼、測溫、登記及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做好環境消毒、居室通風等措施。除保障居民正常生活需求的商場、超市和農貿市場外,其他密閉公共場所全部關閉。(按照要求每周四、日分別進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
3、防范區:防范區實行“強化社會面管控,嚴格限制人員聚集規模”。嚴格限制人員聚集,從嚴落實進入室內公共場所預約錯峰、測溫、掃碼、戴口罩等措施,劃定購物區域,限制購物時間,實行錯峰出門。防范區內,商場、超市和農貿市場限制客流,餐飲場所禁止堂食,其他娛樂密閉場所暫停營業。
三、解除標準不同
1、封控(閉)區: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可解除封控:(1)近14天區域內無新增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2)區域內最后一名密切接觸者自末次暴露超過14天,核酸檢測為陰性;(3)解封前2天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
2、管控區: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可解除封控:(1)近14天區域內無新增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2)區域內最后一名密切接觸者自末次暴露超過14天,核酸檢測為陰性;(3)解控前2天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
3、防范區:縣(區)內封控區、管控區全部解封解控。
各區域居民該如何做好防護?
一、持續做好個人防護
1.勤洗手。正確洗手能洗去病毒,飯前便后、接觸寵物或其糞便后,用流動的水和肥皂洗手,每次洗手時間不少于20秒。
2.常通風。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可以降低空氣中病毒細菌密度,室內每天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鐘。
二、配合接受核酸檢測
管控區、防范區居民外出還應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保持1米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三、日常生活做好消毒
1.做好家庭物品消毒。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物品消毒劑是有效氯為5%的84消毒液(含氯消毒劑)和濃度為75%的醫用酒精。按照說明書進行配比選擇正確的方式進行消毒。
2.如果家中出現過確診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要對其生活居住過的環境及所使用過的物品,由專業機構和人員,或在疾控機構的指導下或按照其提出的衛生要求,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四、主動監測主動報告
每天早晚測量體溫,主動報告任何不適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