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9月1日訊(記者 徐倩)9月1日,唐山市召開“牢記囑托開新局”之醫保工作成果展示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全程如下。
主持人:唐山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 孫偉光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年以來,我市醫療保障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圍繞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凝心聚力、主動作為,為實現全市醫療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今天,我們高興地邀請到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朱振波,唐山市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處處長賈莉,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處二級主任科員張海軍,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負責人李靜,就我市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果進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朱振波局長就我市醫保工作的總體情況進行發布。
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 朱振波
尊敬的新聞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唐山醫療保障事業的關注和支持。下面,我就近期我市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果,向各位做一下簡要介紹。
一、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成效顯著
我們始終堅持發揮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在深化醫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以“打破藥品耗材價格虛高”作為工作突破口,著力解決醫院醫用耗材采購中存在的“量價脫鉤、招而不采、采購分散、競爭不充分、政策不協同”以及“藥價虛高、用藥行為不規范、帶金銷售積弊導致藥物濫用”等亂象。我們積極跟進落實國家、省組織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采取措施降低虛高的醫用耗材價格,大大緩解了百姓看病用耗貴的問題,既保障了民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
一是開展人工晶體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2020年10月1日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京津冀及黑吉遼蒙晉魯醫用耗材(人工晶體類)掛網采購工作,共計44類,涉及113個品規,包含了人工晶體的軟性、單焦點、雙焦點、三焦點、球面、非球面等多種屬性,使患者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價格平均降幅達54.21%,最高降幅為84.73%。我市醫療機構年協議采購量為6619片,截至今年6月底使用8848片,完成協議采購量的128%,年可節約醫療費用0.76億元。
二是開展冠脈支架集中采購價格落地實施工作。我市于2021年1月1日開始執行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經過本次集采,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全市24家醫療機構冠脈支架類協議采購量為8360個,覆蓋醫療機構意向采購量的70%以上。截至6月底,我市已采購使用7783個,完成協議量的93.1%,年可節省醫保資金1.5億元左右。
三是跟進落實京津冀冠脈擴張球囊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采購工作。在冠脈支架通過集采價格大幅降低后,同為冠狀動脈相關治療所必需的冠脈擴張球囊的價格依然偏高。為此,自2021年4月1日我市全面開展了京津冀“3+N”聯盟冠脈擴張球囊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本次集采共有31家企業的72個產品中選,平均降價90%,醫療機構臨床常用的主流產品全部中選。全市年協議采購量達到15037個,預計年可節約0.44億元。
從工作成果看,我市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整體達到了“政策可落地、企業可接受、醫院可執行、百姓得實惠”的良好效果。我們將繼續常態化、制度化開展集中帶量采購工作,持續不斷擴大集中帶量采購覆蓋范圍,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改革紅利。
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方式進入新時代
隨著城際鐵路等快速出行方式的普及,唐山與京津三地已經步入“半小時生活圈”時代,唐山要建成“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必須大力提升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便捷度。唐山市早在2007年就開展了異地直接定點的相關工作,在省內開創了設立異地定點醫療機構的先河。2019年以來,我們又緊跟全省政策,先后與天津15家、北京15家大型綜合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實現了同級別醫療機構報銷比例相同,讓參保人更加便捷高效地共享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2020年全年,我市轉外就醫人數超過15萬人次,同比增長近50%。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們也同樣注重“請進來”,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納入省網,接入率100%。全年異地人員本地就醫5.2萬人次,同比增長36.6%,極大方便了在唐京津企業。經辦服務上,我們持續優化異地就醫備案流程,取消醫療機構“轉診轉院證明”,大力推行網上備案,我市在全省第一批開通365天、全天24小時網上即時備案,各類參保人全部實現了跨省異地就醫自由轉診。
為了讓改革紅利惠及更多人,使參保群眾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將“推進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試點工作”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徹底解決患者異地門診費用報銷難、墊支負擔重等問題,切實提升參保群眾的就醫體驗。截至今年3月1日,我市共開通異地就醫普通門診直接結算醫療機構42家,是全省首個完成三級醫療機構全部開通并實現區域全覆蓋的地市,提前3個月完成省局要求工作目標任務。在此基礎上第三批68家醫療機構已于6月21日上線運行。全市共開通異地普通門診直接結算三級醫療機構10家、二級醫療機構55家、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45家,共計110家,提前半年完成年度工作目標任務。
按照最新的冀醫保規〔2021〕6號文件要求,為持續深化醫療保障“放管服”改革,推動省內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方便參保群眾省內看病就醫結算,9月1日起,取消所有省內異地就醫備案,參保人可在省內所有統籌區選擇已經開通異地就醫住院、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的定點醫療機構和藥店就醫購藥。住院結算不再提高起付線,降低報銷比例,也就是說徹底實現了省內異地住院與唐山本地住院報銷同等待遇。下步,我們將持續深化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將范圍逐步擴大到門診慢性(特殊)疾病等百姓需要的內容上,繼續把黨史學習教育激發出的熱情轉化為強大的工作動力,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三、打擊欺詐騙保高壓態勢持續穩固
市醫療保障局組建兩年多來,按照國家和省關于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的系列部署安排,堅持把打擊欺詐騙保、維護基金安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創新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綜合治理,努力在創新工作機制,提升監管效能上下功夫,不斷推進全市醫保基金監管工作向縱深發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治理綜合排名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實現醫保基金檢查全覆蓋。建立全覆蓋式醫保基金監督檢查制度,每年組織開展醫保基金監督檢查。兩年多來,先后組織開展“一整治、兩自查”“百日攻堅”“存在問題清零行動”等專項治理活動。2019年,全市共檢查定點醫藥機構8001家,依據服務協議終止協議68家,暫停醫保服務289家,移交司法機關3家,通過媒體公開曝光違規、違法案件136例;辦結省局移交舉報線索23例;辦結全市投訴舉報線索14例,共處理違規費用5108萬元。2020年,全市共檢查、抽查定點醫藥機構3700余家,受理辦結舉報案件25件,依據服務協議終止協議62家,暫停醫保服務484家,通過媒體公開曝光違規、違法案件2332例,共處理違規費用8753.13萬元。2021年1-6月份,累計檢查定點醫藥機構2120家,暫停醫保服務18家,解除醫保服務協議9家,通過媒體公開曝光違規、違法案件41例,累計追回違規金額555.87萬元。通過開展持續不斷、環環相扣的專項治理,逐步構建了醫保基金監管新格局。
二是建立聯動監管機制,形成聯動執法辦案的合力。圍繞充分發揮政府在基金監管領域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召集人,醫療保障部門牽頭,衛生健康、公安、市場監管、藥品監管、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的醫保基金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任務分工,壓實部門責任,統籌協調基金監管重大行動、重大案件查處等工作,形成醫保基金監管強大合力。
三是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金監管熱情。2019年制定出臺了《全市打擊欺詐騙保舉報獎勵暫行辦法》,依照舉報獎勵辦法,公布投訴舉報電話,拓寬社會舉報渠道,激勵群眾和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監督。制定了《唐山市醫療保障社會監督員制度(試行)》,全市共聘請85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醫藥機構和新聞媒體代表等擔任社會監督員。主動邀請新聞媒體、社會監督員參與飛行檢查、明察暗訪等工作,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通氣會等形式,發布打擊欺詐騙保成果及典型案件。
四是創新隊伍建設機制,提高執法辦案的能力水平。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力量參與監管工作。籌建了由130名臨床、檢驗、放射、康復、醫保、物價等醫療專家庫,與3家信息(大數據)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不斷提升基金監管工作質量。加強執法裝備建設,籌資40萬元建設市級基金監管執法指揮平臺,設置談話詢問室、案卷資料室,配備手提電腦、執法記錄儀、對講機、便攜式打印機等執法裝備。同時,注重監管隊伍建設,采取以會帶訓、以檢帶訓,豐富培訓形式,加強監管干部的實踐鍛煉,提升監管能力,全力打造職業化、專業化監管隊伍。
五是完善智能監控機制,不斷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我市作為全國醫保基金監管智能監控示范點城市,堅持走“隊伍+科技”的醫保監管之路,重點建設了唐山市醫保基金監管指揮平臺,實現了醫院監管、藥店監管、誠信成效管理、協同稽核、社會監督、第三方保險公司監管、長護險監管、藥品采購監管、藥店實時監控等功能。2020年,在國家組織的智能監控示范點建設中期評估會中,我市監控示范點建設被評為優秀等級。
《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已經在今年5月1號正式實施,下一步,我們將以學習貫徹《條例》為主線,進一步鞏固打擊欺詐騙保的高壓態勢,構建打擊欺詐騙保的長效機制,切實維護醫保基金安全。
四、長期護理險擴面提質工作取得新進展
我市是國內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人177.22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長期護理險于2019年在我市啟動,是一項以長期處于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老人基本護理服務需求的社會保險制度。我們始終堅持規范和統一長護險業務操作,長期照護險實現了失能人員生活照料護理與疾病治療無縫對接,完善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為我市打造“醫療康養高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7月底,全市正在享受長護險待遇的人群共12312人,其中醫養結合1107人,占9%;養老機構415人,占3%;居家護理8500人,占69%;居家補貼2290人,占19%。
為保證重度失能人員及時享受待遇,得到優質服務,我們委托唐山市長期照護服務中心對提交合格申請材料的護理機構逐一進行現場考核,并按標準將優秀達標的服務機構納入定點。截至7月底,唐山市長護險共有定點服務機構134家,其中,按定點機構類別劃分:醫養結合機構32家,占24%;養老機構53家,占40%;居家護理服務機構49家,占36%。共有床位數8745張,其中,醫養結合機構4344張,占49.6%;養老機構4401張,占50.4%。
為進一步完善唐山市“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全市養老服務社會化水平,我們通過專家培訓交流,答疑解惑,吸取先進經驗、優化流程,逐步提升工作質量和服務品質,對評估隊伍進行優化,如罕見病種的評估標準、復評流程的優化、評估風險的規避等,實現了“評估更便捷、結果更可信、群眾更滿意”。
長期照護保險的實施,有效提高了失能人員生存質量,減輕了失能人員負擔,維護了社會與家庭穩定。有效緩解了社會性住院給醫療資源和醫保基金帶來的壓力,釋放了醫療資源,提高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時,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推動了長護服務行業的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提升了產業發展質量,催生了一批新業態,為當地醫養、康養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下步,我們將不斷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加大覆蓋城鄉的宣傳力度,逐步健全內控制度,將長護險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有效。
五、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實現新跨越
按照國家、省醫療保障局和市委、市政府關于醫保信息化總體工作部署,我市于4月份將原醫保信息系統切換到國家統一醫保信息平臺,此次切換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為保障參保人員就醫購藥需求,我們在切換工作堅持做到了 “三個不”、“三公開”、“三類保障”。“三個不”即:定點醫藥機構不用換網、在院患者不用出院、參保人員不用換卡;“三公開”即:切換前工作預案、信息渠道公開,切換中保障措施、咨詢電話公開,切換后技術支持渠道、窗口受理渠道公開; “三類保障”即:采取給定點醫藥機構預撥醫保結算范圍等舉措,保障本市參保人員就診購藥、保障外地來唐人員就醫購藥、保障慢病患者線上購藥,目前,統一平臺日均結算10萬筆,其中藥店結算6.2萬筆,門診結算2.5萬筆,慢病結算0.8萬筆,住院結算0.5萬筆,日均結算量基本恢復到切換前水平。
在鞏固定點醫藥機構結算基礎上,我局將工作中心及時轉移到經辦機構參保單位申報繳費上來,采取“先試點后推開、先本級后縣區”辦法,在省內穩步推進單位申報繳費等工作,目前,相繼開展了單位參保登記、繳費工資核定、職工參保登記、職工繳費核定、在職轉退休、醫保關系轉移接續、門診慢特病申報等業務,日辦結27.3萬筆,辦結量在省內處于前列。
今年是“十四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將始終把群眾冷暖放在心頭,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矢志不渝抓好惠民實事,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負黨委政府賦予的光榮使命和唐山人民的殷切期望,奮力譜寫醫療保障事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主持人:唐山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 孫偉光
感謝朱振波局長的權威發布。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需要提問的記者朋友舉手示意,并在叫到提問前通報所在媒體然后提問,謝謝!
記者:剛才局長的介紹全面具體,可以看到市醫療保障局在做好醫保改革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那么我還想問一下,為什么集中帶量采購能夠促使醫用耗材價格大幅下降呢?
唐山市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處處長 賈莉
一是帶量采購,招采合一。在傳統“招采分離”的模式下,只招價格不帶量、量價脫鉤,企業缺乏銷量預期,一些耗材降價后,因為沒有采購量的承諾,反而由于沒有所謂銷售費用空間而導致產品“降價死”,難以實現耗材價格有效回歸合理水平。從絕對價格水平看,相當一部分耗材價格長期存在虛高水分,流通環節費用占了價格中的相當部分,這也就是集中帶量采購降價的主要空間。集中帶量采購的核心就是真正實現了帶量采購、招采合一,給生產企業明確的預期,有利于其根據采購量自主報價,真正實現量價掛鉤,擠掉虛高空間。二是完善規則,促進競爭。納入集中帶量采購的耗材品種都是臨床用量較大、競爭較為充分的品種,國家、省級集中帶量采購在確保防范壟斷和供應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了采購規則,通過公開、陽光的競爭實現了市場發現價格的機制功能。三是規模效應,提升效率。集中帶量采購可以使得耗材生產企業通過一次性集中交易獲得規模化訂單,有利于加速行業整合,構建集約化格局,促進企業提升產能利用率,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記者:醫療保障基金監管的復雜性是大家公認的,我想問一下我市醫保基金監管方式下步有什么創新嗎?
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處二級主任科員 張海軍
我市醫療保障基金監管的改革方向是堅持以信息化為引領,探索開展“互聯網+”醫保智能監管方式,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通過參保人“刷臉”就醫,杜絕“假病人”;運用生物識別技術,探索醫師“刷臉+定位”雙重認證,杜絕假醫生;廣泛推廣床位監管系統,住院參保人遠程“刷臉”,實現“移動查房”,杜絕“假住院”。逐步建立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對定點醫藥機構關鍵場所實時監控,破解“取證難、監管難”問題。
記者:對于長護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能為我們具體介紹一下長護險籌資情況和參保人員(失能人員)享受待遇情況嗎?
唐山市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處負責人 李靜
唐山市長期照護保險籌資標準均衡,基金籌集包括個人繳費20 元、醫保基金劃撥40 元每人和財政補助40 元每人三個方面,采取逐步到位方式進行。
我市長期照護保險根據失能人員的不同情況,設計了四種保障方式,分別是醫養結合機構護理、養老機構護理、居家護理和居家補貼,此外還建立了輔助器械租賃(購買)補貼這種居家補充保障方式。市政府出資為享受長護險待遇的失能人員購買以上幾種照護方式的服務,而不以現金形式直接對失能人員進行結算,旨在為失能人員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讓失能人員家屬將基金挪作他用,失能人員依舊無人照料的情況發生。具體地說:
一是醫養結合機構護理。所謂醫養結合機構主要是指在內部設置養老床位并達到相應標準的醫療機構,需要時養老床位可隨時轉為醫療床位進行治療。這種保障形式主要針對的是病情不穩定,隨時都可能有醫療需求的失能人員,養老和醫療床位的隨時轉換,即可方便失能人員日常護理和醫療的雙重需求,又可減輕家庭相應的事務和經濟負擔。
二是養老機構護理。養老機構就要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養老院、敬老院等養老服務提供機構。這種保障形式主要針對的是病情穩定,由養老機構提供日常護理的失能人員。長期照護保險可分擔一定的費用,減輕了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是居家護理。居家護理主要針對的是病情穩定,在家養老并由其親屬進行照護的失能人員。這種保障方式是由相應的機構按標準上門提供護理服務,失能人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護理服務包,護理人員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還可以對其親屬進行簡單的日常護理講解,使其親屬在其他時間進行護理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這種方式能解決親屬護理不夠專業的問題,能夠極大改善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讓失能人員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更好的照護,還能夠減輕其親屬的照護負擔。
四是居家補貼。這種保障方式主要是應對制度運行初期,照護服務市場不夠健全,居家護理服務提供能力不足和服務延伸不到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長期照護保險將以提供照護用品套餐的形式進行保障,根據失能人員實際需求,提供如隔尿墊、紙尿褲等日常護理用品,采取郵寄或送貨上門的方式定期發放,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此外,選擇居家護理和居家補貼保障方式的人員,還可同時享受輔助器械租賃(購買)補貼,可以租賃或購買如家用照護床、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由長期照護保險基金和個人按標準分擔,這種保障方式為居家護理和居家補貼提供了有益補充,即可減輕家庭購買輔助器具的經濟負擔,還能夠使高價輔助器具循環利用,從社會和家庭層面有效減少了資源浪費。謝謝大家!
主持人:唐山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 孫偉光
記者提問就到這里。
如果有記者需要采訪或核實有關情況,請與唐山市醫療保障局聯系。
本場發布會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