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列車呼嘯向前,我們又一次來到時間的節點。2020,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領導下,我國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在這一年的歷史坐標上,也同樣刻下了高新區人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鏗鏘足跡。此刻,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軸線回望,回望我們一起走過的日日夜夜,每一個人的付出與奮斗,都匯聚成這一年眾志成城、浩蕩前行的磅礴偉力,每一個高新人都是比這非凡答卷更非凡的答卷人。
共同戰“疫”
庚子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荊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高新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省市工作部署,聞令而動、聽令而行,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譜寫了慷慨激昂的英勇抗“疫”戰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爭分奪秒,全區上下如一臺精密的機器高速運轉,第一時間建立“集中統一、快速反映”的戰時指揮體系,構筑起區、鎮(辦)、村(居)三級防控網絡,在“一級響應”階段實行日研判、日調度等制度,聯防聯控網格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牢牢守護住城鄉社區。我們連續奮戰,各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專項資金迅速劃撥、戰略儲備緊急調用、隔離病房和醫學隔離觀察點迅速改造,戰時鏈條環環相扣、高效運轉。我們沖鋒在前,基層黨組織堅守戰位、共產黨員嚴陣以待,一支支黨員突擊隊沖鋒在前。從“我是黨員我先上”“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誓言鏗鏘,到“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愿紅”的迅速集結;從耄耋之年老黨員的沖鋒在前,到“后浪”們在一線激揚青春力量;從社區農村干部夜以繼日的值守,到逆行在抗疫一線流調人員的挺身而出;從愛心企業的無私捐助,到普通群眾的守望相助……醫無私、警無畏、民齊心,每一個角落都吹響了同心抗“疫”的號角,每一個高新人都拿出了戰“疫”應有的樣子,高新區交出了疫情防控零疑似零確診的答卷。
有人說,“一定是特別光明的結果,才配得上那么出其不意的開局”。2020,震撼之年、逆行之年,我們血脈相連,一往直前。
全力以“復”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生計。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產就是穩經濟。
疫情要戰,工作要干!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的損失補回來。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一班人統一思想,在全市率先啟動精準復工復產。建立“一項任務、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全區副縣級以上干部牽頭包聯重點項目, 1222名同志對80個重點項目和7540家企業分包,指導企業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并幫助企業妥善解決用工緊缺、防疫物資短缺、物流運輸受限、原材料供給不足、資金壓力大等突出問題。全區各單位各部門迅速落實紓困惠企各項政策,全年減稅降費近5億元,幫助實現企業融資8.8億元。高新區在全市第一個實現了“四上企業”的全面復工,重點項目開工率、復工率均達到100%。
工地上、車間里,焊接聲、切割聲與機器轟鳴聲漸次響起,奏響著高新復工復產的“交響樂”,也交出了一組組令人振奮的“奮戰”數據:全年推進重點產業項目80個,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其中90%以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石墨烯材料產業發展的烯彤科技項目竣工投產,國內最大的減隔震研發生產基地--震安科技項目創造了80天主體建成的“高新速度”,京津冀高端裝備制造e家項目標準廠房完工并已有40家企業簽約,蘇寧電商、天佑養老等項目推進有力,帝馬科技、微探科技等項目開工建設;全年新簽約引進項目4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0個,德潤達智能交通關鍵部件生產基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項目落戶高新。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同比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65億元,同比增長10.7%,機器人、應急裝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5%以上。
從按下“暫停鍵”到重啟復蘇,從走出陰霾到重拾活力,成績來之不易,殊為珍貴。
凝“新”聚力
我們不僅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影響的進度追回來,還要在變局中化解危機,在危機中尋求機遇。一年來,高新區以創新推動全區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在逆勢下挑起了高質量發展的大梁。
疫情期間,百川公司的無人機喊話、旭華科技的紅外測溫儀、鷹眼科技的機器人送餐,既彰顯了科技戰疫的力量,又使人工智能產業加速發展。我們因時因勢有效應對,華發教育的在線課堂,2月10日正式上線,保障了600余萬學生“停課不停學”;啟奧科技自主研發的96519唐山醫療健康綜合服務平臺,1月30日上線,為12496名患者進行遠程問診,解決了百姓有病愁、看病難問題;英東國際積極參加首屆網上廣交會,將直播間變成大舞臺,線上業績高達6000萬美元……。我們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機器人孵化基地實施“百變計劃”,利用100天時間實現了服務的100個變化,打造了共享制造平臺。創業中心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每季度組織項目路演,持續上演從一項技術到一個產品,從一個產品到一個產業的精彩故事,并再度獲評國家級優秀科技企業孵化器(A類),為全市唯一。我們強力推進“四個一百”活動,河北省減隔震技術研究院院士工作站落戶高新,西安交通大學空間視覺實驗室在高新區掛牌,全國應急產業大數據平臺“易應急”在高新區落地。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7家,市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 118家,科技型中小科技企業達到 1000家,“專精特新”企業 36家,均居全市第一。
創新成金。高新區以“新”聚能,激蕩萬鈞之力,逆風破浪。
加“數”前行
面對數字化浪潮,高新區持續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數字車間、智慧工地、智慧社區……搭乘“數字快車”,高新區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加快新基建。建設5G基站202個,主城區基本實現全覆蓋,正在進行京唐智慧港、老莊子鎮區域的規劃建設。推進產業數字化。唐山松下率先研發并應用了智能焊接云管理系統,能實時監測焊接數據,及時發現問題,使焊接效率提升85%,設備維修從之前的線下24小時到現在線上幾分鐘。開誠公司的特種機器人管理云平臺,能夠實現遠程服務管理,匯中數字化車間將產能提升了一倍……。建設智慧工地。我們在全區建設了40個集環境監測、遠程視頻監控、智能安監系統于一體的智慧工地,不僅實現人臉識別、人員定位,還使監管效率提升近20倍,安全質量事故趨于最低。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推進智慧環衛、智慧教育、智慧消防……使大數據與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做到“數據跑起來,群眾少跑腿;數據融進來,服務更精細。”打造智慧社區。高新區以新景樓社區為試點,建設了以“網格化”為基礎,“信息化”為手段,統籌地理、空間、人員和安全信息,搭建了多個系統應用的智慧社區平臺,人“刷臉”、車“刷牌”,還有電子圍欄、周界報警、高空拋物報警、智慧垃圾分類、可燃氣體報警、智能水表大數據分析等。目前,全區智慧社區達到了65%,下一步將實現智慧社區的全覆蓋。
數字賦能經濟,數字服務生活,數字打造智慧之城。
“扶”住幸福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愿望。
2019年,高新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高新區堅持脫貧不脫幫扶,并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穩“扶”住村民的幸福生活。
高新區繼續選派67名機關干部結對幫扶,做到“有事沒事到家轉轉、脫貧致富一起算算、大事小事幫著干干、急事難事協調辦辦”。同時,打出幫扶“組合拳”:抓實義務教育保障,全區無一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失學。抓實養老醫療保障,做到了“應扶盡扶、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積極開發、設置扶貧專崗和公益崗位,全區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動態就業率達到了100%;采用“產業資金入股+委托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戶每月分紅”的模式,實行產業幫扶,2020年每戶產業扶貧投入資金累計達到6.8萬余元,貧困戶月收益達到520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潔序美”為標準,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廁所改造、垃圾治理等專項行動,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品”,在陳家莊村鋪設1100米的葡萄長廊,將詹官屯占地3萬立方米的垃圾坑塘改造成水清岸綠的河塘,對姚家莊村進行了村莊道路的硬化綠化……,如今,在高新區,鄉道變綠道,坑塘變游園,農區變景區,鄉村“顏值、氣質”大幅提升。
一村美連村美村村美。脫貧致富奔小康,托起百姓滿滿的幸福。
競進有“位”
有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為。
2020年初,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古江在高新區調研時要求高新區:“要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在推動唐山高質量發展中當標兵做示范”。“當標兵做示范”這是對高新區發展建設的肯定和定位,是高新區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的責任和擔當。
一年來,高新區落實“33458”工作思路,“沖在前、干在先”,“爭第一、創唯一”。我們聚勢創新驅動,開元焊接機器人研發產業基地等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成投產,被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授牌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我們聚力營商環境,項目建設工作先進經驗在全省推廣,特別是疫情期間推出的“不見面”網上審批、“政務專遞”送達,擦亮高新品牌;我們聚能黨建和社會治理,全省市級以上開發區黨組織培訓班現場會在高新區黨群中心召開,全省加強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現場會到高新區新景樓社區觀摩。我們聚心民生改善,一件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全省機器人科普教育基地、全市中小學機器人教育基地掛牌,老莊子衛生院改造、高新中學建設補齊民生短板。我們聚合實干力量,開誠公司的孫寧榮獲全國勞動模范;震安公司的李濤、皓庭公司的王成、亞特公司的田明暉摘取第四屆唐山市長特別獎;街道、慶北、老莊子鎮、三女河辦事處完成征地拆遷任務近千畝,確保了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建設的需要,再現“鐵軍”風采;各單位各部門在疫情防控一線、在重點項目建設一線、在信訪維穩一線,以過硬作風、務實精神再造“高新效率”。我們聚焦守正創新,唐山高新區獲國家高新區門戶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優秀獎,《壯大機器人產業促進轉型升級》《唐山攜手共建幸福家園 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子》等一大批報道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家媒體上刊登,《高新新市民》《祖國不會忘記》《我在最近的未來等你》等微視頻,傳遞溫暖,傳播感動,傳承力量。
我們以此銘記。
我們以此致敬。
我們以此為歷史存照。
我們以此為明天祝福。
2021,讓我們向著光明向著夢想向著勝利再次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