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車間,技術工人正在調試特種機器人設備。
日前,唐山松下產業機器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緊張地組裝設備。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23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00家,高新技術企業2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占全市的12%和22%,總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初秋時節,炎炎暑退。走進唐山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車間、項目工地,忙碌的生產和建設情景讓人備感振奮。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奮力奪取“雙勝利”,科技項目建設快馬加鞭。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科技型中小企業喜人的發展態勢,和高新區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密不可分。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新區把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主體規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主要著力點,通過育主體、建平臺、優服務,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全力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23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00家,高新技術企業2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占全市的12%和22%,總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近年來,先后培育了國內規模最大的特種機器人龍頭企業中信重工開誠智能、國內焊接產業的“冠軍”開元集團、國內軌道交通裝備領域規模最大企業百川集團和國內最大的超聲測流生產研發企業匯中儀表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在不同領域開創了40多項“全國第一”。
育主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焊接電流、焊接電壓、焊接速度、送絲速度、焊接位置、故障報警……走進唐山松下焊接云服務運營中心,電子大屏跳動著實時數據,展示著電焊機持久穩定的輸出能力。作為全國焊接行業領軍企業的唐山松下產業機器有限公司,率先研發并應用了智能焊接云管理系統,“它不僅能實時監測焊接數據,及時發現問題,還能收集保存數據,將焊接數據反饋給用戶,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焊接效率,實現了焊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該公司副總經理陳頡說。
龍頭企業能構筑產業發展新高地,鑄就行業發展新動能。高新區將龍頭企業視為行業引領者,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動相關中小企業發展;鼓勵支持開元、開誠、百川、亞特等龍頭企業面對疫情影響,調整思路、化危為機,推出了防疫消毒機器人、地鐵智能吹掃機器人和負壓救護車等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擴大了技術領先優勢;啟奧、華發、達創等一批行業隱形冠軍,聚焦市場需求,加大創新投入,研發出96519唐山醫療健康綜合服務平臺、“云”課堂、智慧黑板、超薄微結構導熱片等新技術新產品,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企業迅猛發展的背后是高新區的傾心培育。“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享受稅收、專項資金獎勵等多項優惠政策,對于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重要推動作用。”唐山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裴利云介紹說。
每年,高新區財政拿出約1億元,用于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19年,高新區財政科技支出達1.2億元,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3.41%,僅高企獎補資金就兌現1210萬元。為進一步破解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瓶頸,區財政出資2000萬元設立了高新技術創新創業孵化基金,截至目前,累計支持企業41家,有效促進了科技型企業發展。
除了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外,該區還研究制定了《高新區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暫行辦法》《高新區關于企業上市掛牌的獎勵辦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在全區上下形成了關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濃厚氛圍。
在新型產業鏈上,高新區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建鏈、補鏈、強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聚集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創業服務機構、關聯企業,加速推進產業聚集,機器人產業園、應急智能裝備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日資智能裝備產業園百花齊放。
目前,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了全區80%以上的就業崗位,創造了7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上繳稅金占該區全部稅收的比重達60%以上。
建平臺,加快聚集創新資源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近年來,高新區組織實施雙創平臺升級工程,進一步完善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創新創業生態鏈條,與百川集團共建省內第一家機器人專業孵化器――國家火炬唐山機器人特色產業基地孵化中心。
在此基礎上,又建設了全省第一個機器人公共研發平臺――唐山高新區機器人研發中心,在全省率先構筑了“研發+孵化+產業化”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圈,從產業氛圍、市場需求、研發服務、創業孵化、人才培育、技術支撐等多維度共建共享,走出了共享互助的工業合作化道路,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
研發平臺建設也在加速度。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建設了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唐山分中心;在唐山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中科院在我國北方地區建立的第一家地市級科技研發與轉化中心;鼓勵支持各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1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35家。
此外,高速度建設產業化平臺。近年來,建成了中國第一、亞洲第三、世界前十的國家火炬計劃焊接產業基地、全國最大的弧焊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產業基地;引進北京聯東集團在高新區投資56.6億元建設聯東U谷唐山產業園,目前一期正式投入使用,二期已與22個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訂入駐協議;在京唐智慧港,引入京津冀高端制造產業e家項目,建成后可為近200家京津中小型高端制造企業提供發展平臺。
優服務,完善創新創業生態
“去年7月份簽約,到今年3月份就開工建設,6月份研發樓主體封頂,年內主體完工,高新區全方位的服務讓我們的項目建設跑出了加速度”。震安科技減隔震制品項目負責人興奮地介紹說。
“軟環境”就是“硬實力”。近年來,高新區堅持全力打造“五最”營商環境品牌,緊緊扭住優化營商環境這一“牛鼻子”,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探索開展打包審批、區域審批、施工預審、云端審批、預約審批五項審批改革,既提高了審批效能,又降低了辦事成本,有效激發了企業上項目、求發展的熱情。
精簡審批環節,縮短辦理周期。政策性審批由6個環節縮減到2個環節,所有審批事項辦結時限平均縮短30%以上。全部申報材料只審核電子版,減少了企業組卷及提交紙質版材料環節。審批過程不需企業跑辦,只需在線聯系,并電話通知補齊材料,批復文件采取郵件快遞或者主動送達的方式,讓“企業跑”變為“政府跑”“數據跑”。目前,納入在線平臺投資項目庫的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儲備項目32個,總投資104億元,其中14個項目已取得用地手續,為項目建設增添了發展后勁。
推進項目“打包審批”。通過探索對京唐智慧港18條道路實施立項打包審批,高新區實現了審批改革“大瘦身”,立項由原來的18個項目縮減至2個項目,審批項目由原來54個縮減至2個,申請材料由原來的324個縮減至44個,審批時間由原來的至少54天縮減至5個工作日,企業往返跑從54次縮減為1次辦結。“真沒想到來一趟就把事兒辦妥了,‘最多跑一次’果然名不虛傳!”中節能環保裝備有限公司一位辦事人員高興地說。
此外,在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層面,高新區完善創業導師服務機制,從科技局等單位選派18名聯絡員深入企業進行創新創業輔導和科技政策宣傳,及時了解企業現實科技需求和推送技術成果。同時,聘請高校教師、成功企業家等擔任創業輔導老師,協助企業解決營銷、管理等生產經營中的問題。
“為加強企業之間聯系,提高企業影響力,我區還組織了一系列創新創業路演活動。”高新區創業中心主任許英華介紹說。今年以來,該區先后舉辦了兩期以機器人、應急裝備制造為主題的項目路演活動,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搭建了融資平臺。定期舉辦的企業培訓班、企業沙龍(講堂)和交流活動,則幫助企業家開闊視野、拓寬眼界。在此基礎上,積極組織全區創新能力強、社會信譽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鼓勵企業堅持創新導向,增強科技創新的耐力,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