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科技日報以《銀臂顛勺,算法生香——炒菜機器人為智能餐飲注入活力》為題,聚焦唐山高新區高膳機器人餐廳,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刺啦——”
水柱噴射在滾燙的鍋壁上,鍋氣升騰。水流精準沖刷著轉動鍋體的每個角落,不到10秒便完成洗鍋。緊接著,自動投料系統啟動,食材與調料依序傾入滾燙的鍋內,鮮肉絲撞上高溫鍋壁的油脂爆裂聲瞬間充盈炒鍋。鍋中油星跳躍,食材隨鍋體均勻地翻飛。2分多鐘,一道魚香肉絲在精準控溫中蛻變出誘人的焦糖色。
在河北唐山高新區的高膳機器人餐廳,這樣的炒菜場景每日上演。顧客掃碼點餐后,指令瞬間抵達后廚。操作員將配菜盒推入機器人頂部卡槽,指尖輕觸面板按鈕,一場精確至毫厘的烹飪即刻啟動。
端午假期,記者步入這家機器人餐廳,不見熟悉的顛勺火光與油煙蒸騰,取而代之的是幾臺亮銀色的方形“大廚”靜立其間。鄰座的小男孩踮起腳尖,眼睛緊盯著明窗里銀臂流暢的翻炒軌跡,驚嘆道:“媽媽,機器人炒得比動畫片里還快!”
孩子的驚嘆,正點破這場舌尖變革的核心——科技賦予中餐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精準。顧客感嘆道:“要不是剛才親眼看見機器人翻炒,真不敢相信這是機器人制作的。”
該餐廳負責人王誠永介紹:“調味能精準到0.1克,并且溫度曲線與投料時序被編碼為‘秒、克、度、轉/秒’的精密組合,讓曾經專屬大廚的‘鍋氣’在算法中重生。”
與傳統烹飪方式相比,這些炒菜機器人有著自身的優勢。封閉烹飪隔絕了油煙污染、電熱驅動擺脫了燃氣隱患、高壓清洗使得鍋壁更加潔凈。此外,每3分鐘啟動一次的智能換氣系統,確保每道菜肴得以保全自身味道。
王誠永說:“目前這幾臺炒菜機器人每鍋能裝3.5公斤食材,可以炒制40多道拿手好菜,輕松滿足160位食客在此用餐。”廚房深處,自動切菜機的聲音韻律十足,分裝流水線無聲奔忙。在這里,傳統后廚的喧囂鼎沸已經成為過去。
在王誠永看來,炒菜機器人的價值遠不止于此。他剛研制出一款容量為10公斤的新型炒菜機器人,專為大型企業食堂量身定制。餐廳一隅,一臺正在測試的自動菜肴售賣機立如燈塔,預示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這款加配智能售菜柜的炒菜機器人,進駐高速服務區后,就能讓‘無人現炒’24小時撫慰旅途中饑腸轆轆的人們。”他說。
此般智能餐飲變革已在多地萌芽:深圳街頭亮相48秒出餐的機器人面館、北京海淀開設“AI炸串”機器人餐廳、廣州落地碧桂園自主研發的首家千璽機器人餐廳。傳統后廚的痛點被技術層層擊穿,北京大興區一家自助餐廳經理坦言:“炒菜機器人除了全天無休外,還可以提高出餐效率。”
人力的解放與效率的升維,正由點及面,重塑我們對“一餐一飯”的認知與期待。當機械臂穩健地抖出鍋氣升騰的菜肴,當數據流精準取代了千年相傳的“少許”“適量”,這場靜默的餐廳后廚變革,讓“做出好菜”不再依賴經驗的偶然,而成為可復制、可期待的品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