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光明日報以《河北唐山:構建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惠民生》為題宣傳報道唐山高新區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建設,現原文轉載如下:
“患者是否可診斷IgG4相關性垂體炎?這是一種罕見病,若診斷成立,目前主要表現為尿崩癥,經彌凝治療后癥狀減輕,對于80歲老人下一步治療是否給予糖皮質激素?”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工人醫院內分泌一科辦公室,該科室主任劉閣玲拿著患者的病歷資料,眉頭緊鎖。
為了制定出更為穩妥的治療方案,劉閣玲與北京協和醫院的朱慧娟教授進行了遠程會診。病歷匯報,共同研討,制定了更為精細的診療方案……又一例患者得到了有效且穩妥的治療。
近年來,唐山市深化醫療衛生協同發展,依托醫聯體建設,完善與京津醫療機構的遠程會診、轉診機制,常態化運行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2022年11月,唐山市疑難重癥醫療援助中心成立,利用“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拓展疑難重癥就診渠道,緩解“看病難”尤其是“看疑難重癥難”問題,提高疑難重癥的救治能力。成立8個月來,唐山市共完成遠程會診899例,其中,京津等外地遠程會診 458例,市級遠程會診共 441例。
唐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任永軍介紹,“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依托唐山市各醫院與北京市、天津市等外地多家知名醫院的多領域、多專業、多學科合作關系,開通與京、津等地醫療機構的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和轉診綠色通道,滿足不同病種、不同人群的會診、轉診需求。目前,有3家市級三級醫院與京津等外地知名醫院可實現疑難重癥遠程會診,5家縣級醫院與北京知名醫院可實現疑難重癥遠程會診。
“我們與30多家全國知名三甲醫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利用遠程會診平臺,為疑難重癥患者進行免費遠程會診,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灤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力說,遠程會診平臺已經幫助醫院完成疑難重癥51例。近日,該院利用遠程會診平臺,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完成了一例急性起病,多重復雜致病菌共存且反復發熱不見好轉的會診病例。
任永軍介紹,在疑難重癥醫療援助工程啟動前,唐山市遠程會診多在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開展。中心成立后,“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打破了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遠程會診的限制,縣(市、區)48 家醫院實現了與市級 8 家三級公立醫院“點對點”遠程會診,實現了縣(市、區)醫療援助信息網絡對接范圍的全覆蓋。
“唐山已經建立了多通道醫療援助網格體系,向上連接,上聯下通,既提升縣域內急危重癥、疑難疾病早期診治和救治水平,又降低了患者就醫成本。”任永軍說。
9月12日,在唐山高新技術開發區老莊子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蘇春華查完房后正準備整理患者資料。這是一所鄉鎮衛生院,肩負著區域內45000多居民的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工作。
蘇春華介紹,基層衛生院最常應對的是附近百姓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醫療條件、診療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基層衛生院接診項目及患者也受限制。今年,隨著“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的應用,衛生院也開始承擔一些“疑難重癥”病患的診療工作。
今年2月5日,一名90歲高齡的女性患者腹痛腹脹伴有嘔吐,被家屬緊急送到衛生院。檢查后被初步確診為腹痛原因待查、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
蘇春華回憶:“患者年紀太大了,見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家屬擔憂轉院會讓老人受不住,當時病情適宜保守治療。”在與家屬協商后,該衛生院立即啟動疑難重癥遠程會診平臺,與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專家進行線上會診。經過會診,在科學治療方案的護航下,患者12天后痊愈出院。
據悉,唐山市把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建設列為民生工程,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逐步建設完善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搭建縣(二級醫院)-市(三級醫院)-京津等外地醫療機構遠程會診模式,將域內外專家資源有效整合,通過自下而上逐級轉診、會診,初步實現了“大病不出市”、“疑難重癥有救治”的目標。下一步,唐山將繼續完善醫療援助信息網絡,加強專家隊伍和能力建設,不斷滿足全市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遠程會診工作需求。(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 孟潮)